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作威作福的意思,以下5条关于作威作福的意思的见解希望能助您找到心仪的信息
本文目录
我即使没有很多才华,从小时候的歪歪呓语到了风华正茂的年纪,广览群书,深深体会了怎样做一个正人君子,这样算起来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贰零壹X年X月,我进入了XX公司任职,得到XX总与XX经理的喜爱和关照,曾经多次将主要的任务分配给我,你们队我的信任,让我深受感激,于是把XX公司的事情当作自己的是一样对待,除了岗位分内之事以外,和大家和平相处,虽然没有得到赫赫功绩,但是得到同事之间的赞叹,在同事们的友好相处中已经过了半年了。。
然而好景不长,在这样温馨的氛围里,总会有一些急求功名利禄的小人对你实施报复,就在xx进入公司之后,办公室的气氛变得压抑,沉闷,那些欢笑调侃已成往事,xx曾经多次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以一个领导的地位作威作福,甚至用语言攻击我的父母,这实在让我难以平复心中的怨气。
我知道xx在公司里位高权重,我不奢求他能改过自新,他的暴戾实在令我难以忍受,我是一个俗人,对这样的屈辱,实在不能一笑了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辞职,希望各位领导听我一言,查出真相,不要听信谗言,误相信坏人。一定要开除小人,这样公司才能更加兴荣。。
发音 zuò wēi zuò fú
释义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出处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梁书·武帝纪论》:“然朱异之徒,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指独断专横。
示例 姜三膘子一辈子是~,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故事 11岁汉顺帝继位后,大权落在宦官孙程手中。7年后,汉顺帝重用议郎李固。李固为人正直,疾恶如仇,看不惯宦官专权。孙程对他恨之入骨,想置之死地而后快,诬陷李固妄自尊大、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汉顺帝征询梁皇后后保住李固
1. abac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一心一意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可歌可泣 一五一十 不三不四 一心一意 碍手碍脚 B 毕恭毕敬 悖入悖出 暴饮暴食 笨手笨脚 笨头笨脚 C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诚惶诚恐 楚弓楚得 D 大手大脚 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 独来独往 动手动脚 E 恶衣恶食 F 吠形吠声 风言风语 非驴非马 非亲非故 G 怪模怪样 古色古香 敢作敢为 H 活灵活现 活龙活现 绘声绘色 诲盗诲淫 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 患得患失 J 将信将疑 戒骄戒躁 假仁假义 见仁见智 尽善尽美 尽心尽力 K 可歌可泣 刻肌刻骨 快人快语 克勤克俭 快人快事 可亲可敬 L 旅进旅退 离心离德 冷言冷语 屡战屡胜 屡战屡败 利人利己 M 满谷满坑 美轮美奂 N 能屈能伸 捏手捏脚 蹑手蹑脚 疑神疑鬼 难B难C P 偏听偏信 平起平坐 Q 全心全意 群威群胆 倾城倾国 窃钓窃国 群策群力 R 任劳任怨 人山人海 如痴如醉 如火如荼 如诉如泣 若B若C S 十全十美 缩手缩脚 速战速决 数一数二 善始善终 所作所为 T 同心同德 土头土脑 土生土长 W 惟妙惟肖 畏首畏尾 我行我素 X 先知先觉 Y 亦步亦趋 倚门倚闾 宜室宜家 一心一意 疑神疑鬼 忧国忧民 Z 再接再厉 作威作福 载歌载舞 知彼知己 各种各样 真心真意 不B不C 一B一C 无B无C 有B有C 大B大C 自B自C 1 不三不四 一心一意 无忧无虑 有始有终 大模大样 自暴自弃 2 不慌不忙 一生一世 无影无踪 有声有色 大是大非 自吹自擂 3 不屈不挠 一针一线 无缘无故 有血有肉 大摇大摆 自高自大 4 不亢不挠 一草一木 无边无际 有头有脸 大风大浪 自给自足 ABAC式词语 自言自语 自暴自弃 自吹自擂 自由自在 自生自灭 无忧无虑 无依无靠 无法无天 无边无际 不痛不痒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一心一意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可歌可泣 一五一十 毕恭毕敬 悖入悖出 暴饮暴食 笨手笨脚 笨头笨脚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诚惶诚恐 楚弓楚得 大手大脚 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 独来独往 动手动脚 吠形吠声 风言风语 非驴非马 非亲非故 怪模怪样 古色古香 敢作敢为 活灵活现 活龙活现 绘声绘色 诲盗诲淫 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 患得患失 将信将疑 戒骄戒躁 假仁假义 见仁见智 尽善尽美 尽心尽力 可歌可泣 刻肌刻骨 快人快语 克勤克俭 快人快事 可亲可敬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一心一意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可歌可泣 一五一十 毕恭毕敬 悖入悖出 暴饮暴食 笨手笨脚 笨头笨脚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诚惶诚恐 楚弓楚得 大手大脚 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 独来独往 动手动脚 吠形吠声 风言风语 非驴非马 非亲非故 怪模怪样 古色古香 敢作敢为 活灵活现 活龙活现 绘声绘色 诲盗诲淫 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 患得患失 将信将疑 戒骄戒躁 假仁假义 见仁见智 尽善尽美 尽心尽力 可歌可泣 刻肌刻骨 快人快语 克勤克俭 快人快事 可亲可敬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一心一意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可歌可泣 一五一十自言自语 十全十美 将信将疑 碍手碍脚、毕恭毕敬、呆头呆脑、多才多艺、独来独往 无尤无怨、无缘无故、无怨无德、无昼无夜、无踪无影 武爵武任、勿怠勿忘、误打误撞、先圣先师、先知先觉 闲非闲是、闲是闲非、闲言闲语、涎脸涎皮、涎皮涎脸 涎言涎语、现世现报、相安相受、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相克相济、相切相磋、相亲相爱、相生相成、相生相克 相呴相济、相因相生、像模像样、像心像意、小恩小惠 小手小脚、谢天谢地、心上心下、新人新事、旋得旋失 旋生旋灭、学书学剑、询迁询谋、要死要活、一班一辈 一班一级、一板一眼、一悲一喜、一步一鬼、一步一趋 一草一木、一长一短、一倡一和、一唱一和、一朝一夕 一成一旅、一弛一张、一吹一唱、一搭一档、一箪一瓢 一旦一夕、一德一心、一点一滴、一分一毫、一根一板 一鼓一板、一还一报、一晦一明、一家一火、一家一计 一举一动、一口一声、一夔一契、一来一往、一鳞一爪 一龙一蛇、一龙一猪、一马一鞍、一模一样、一年一度 一喷一醒、一嚬一笑、一颦一笑、一琴一鹤、一丘一壑 一觞一咏、一生一代、一生一世、一式一样、一手一脚 一手一足、一丝一毫、一死一生、一天一地、一五一十 一夕一朝、一笑一颦、一心一德、一心一腹、一心一计 一心一力、一心一路、一心一意、一熏一莸、一薰一莸 一言一行、一吟一咏、一饮一啄、一迎一和、一缘一会 一张一弛、一针一线、一针一缐、一枝一节、一枝一栖 一肢一节、一重一掩、一字一板、一字一句、一字一泪 一字一珠、一坐一起、宜嗔宜喜、宜家宜室、宜室宜家 宜喜宜嗔、遗老遗少、疑鬼疑神、疑神疑鬼、倚门倚闾 亦步亦趋、亦趋亦步、亦庄亦谐。
2. abac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一心一意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可歌可泣 一五一十 不三不四 一心一意 碍手碍脚 B 毕恭毕敬 悖入悖出 暴饮暴食 笨手笨脚 笨头笨脚 C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诚惶诚恐 楚弓楚得 D 大手大脚 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 独来独往 动手动脚 E 恶衣恶食 F 吠形吠声 风言风语 非驴非马 非亲非故 G 怪模怪样 古色古香 敢作敢为 H 活灵活现 活龙活现 绘声绘色 诲盗诲淫 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 患得患失 J 将信将疑 戒骄戒躁 假仁假义 见仁见智 尽善尽美 尽心尽力 K 可歌可泣 刻肌刻骨 快人快语 克勤克俭 快人快事 可亲可敬 L 旅进旅退 离心离德 冷言冷语 屡战屡胜 屡战屡败 利人利己 M 满谷满坑 美轮美奂 N 能屈能伸 捏手捏脚 蹑手蹑脚 疑神疑鬼 难B难C P 偏听偏信 平起平坐 Q 全心全意 群威群胆 倾城倾国 窃钓窃国 群策群力 R 任劳任怨 人山人海 如痴如醉 如火如荼 如诉如泣 若B若C S 十全十美 缩手缩脚 速战速决 数一数二 善始善终 所作所为 T 同心同德 土头土脑 土生土长 W 惟妙惟肖 畏首畏尾 我行我素 X 先知先觉 Y 亦步亦趋 倚门倚闾 宜室宜家 一心一意 疑神疑鬼 忧国忧民 Z 再接再厉 作威作福 载歌载舞 知彼知己 各种各样 真心真意 不B不C 一B一C 无B无C 有B有C 大B大C 自B自C 1 不三不四 一心一意 无忧无虑 有始有终 大模大样 自暴自弃 2 不慌不忙 一生一世 无影无踪 有声有色 大是大非 自吹自擂 3 不屈不挠 一针一线 无缘无故 有血有肉 大摇大摆 自高自大 4 不亢不挠 一草一木 无边无际 有头有脸 大风大浪 自给自足 ABAC式词语 自言自语 自暴自弃 自吹自擂 自由自在 自生自灭 无忧无虑 无依无靠 无法无天 无边无际 不痛不痒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一心一意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可歌可泣 一五一十 毕恭毕敬 悖入悖出 暴饮暴食 笨手笨脚 笨头笨脚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诚惶诚恐 楚弓楚得 大手大脚 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 独来独往 动手动脚 吠形吠声 风言风语 非驴非马 非亲非故 怪模怪样 古色古香 敢作敢为 活灵活现 活龙活现 绘声绘色 诲盗诲淫 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 患得患失 将信将疑 戒骄戒躁 假仁假义 见仁见智 尽善尽美 尽心尽力 可歌可泣 刻肌刻骨 快人快语 克勤克俭 快人快事 可亲可敬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一心一意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可歌可泣 一五一十 毕恭毕敬 悖入悖出 暴饮暴食 笨手笨脚 笨头笨脚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诚惶诚恐 楚弓楚得 大手大脚 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 独来独往 动手动脚 吠形吠声 风言风语 非驴非马 非亲非故 怪模怪样 古色古香 敢作敢为 活灵活现 活龙活现 绘声绘色 诲盗诲淫 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 患得患失 将信将疑 戒骄戒躁 假仁假义 见仁见智 尽善尽美 尽心尽力 可歌可泣 刻肌刻骨 快人快语 克勤克俭 快人快事 可亲可敬 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不可不问 一心一意 千与千寻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可歌可泣 一五一十自言自语 十全十美 将信将疑 碍手碍脚、毕恭毕敬、呆头呆脑、多才多艺、独来独往 无尤无怨、无缘无故、无怨无德、无昼无夜、无踪无影 武爵武任、勿怠勿忘、误打误撞、先圣先师、先知先觉 闲非闲是、闲是闲非、闲言闲语、涎脸涎皮、涎皮涎脸 涎言涎语、现世现报、相安相受、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相克相济、相切相磋、相亲相爱、相生相成、相生相克 相呴相济、相因相生、像模像样、像心像意、小恩小惠 小手小脚、谢天谢地、心上心下、新人新事、旋得旋失 旋生旋灭、学书学剑、询迁询谋、要死要活、一班一辈 一班一级、一板一眼、一悲一喜、一步一鬼、一步一趋 一草一木、一长一短、一倡一和、一唱一和、一朝一夕 一成一旅、一弛一张、一吹一唱、一搭一档、一箪一瓢 一旦一夕、一德一心、一点一滴、一分一毫、一根一板 一鼓一板、一还一报、一晦一明、一家一火、一家一计 一举一动、一口一声、一夔一契、一来一往、一鳞一爪 一龙一蛇、一龙一猪、一马一鞍、一模一样、一年一度 一喷一醒、一嚬一笑、一颦一笑、一琴一鹤、一丘一壑 一觞一咏、一生一代、一生一世、一式一样、一手一脚 一手一足、一丝一毫、一死一生、一天一地、一五一十 一夕一朝、一笑一颦、一心一德、一心一腹、一心一计 一心一力、一心一路、一心一意、一熏一莸、一薰一莸 一言一行、一吟一咏、一饮一啄、一迎一和、一缘一会 一张一弛、一针一线、一针一缐、一枝一节、一枝一栖 一肢一节、一重一掩、一字一板、一字一句、一字一泪 一字一珠、一坐一起、宜嗔宜喜、宜家宜室、宜室宜家 宜喜宜嗔、遗老遗少、疑鬼疑神、疑神疑鬼、倚门倚闾 亦步亦趋、亦趋亦步、亦庄亦谐、溢美溢。
3. 关于ABAc的四字成语
碍手碍脚
B
悖入悖出 暴饮暴食 笨手笨脚 笨头笨脚
C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楚弓楚得
D 大手大脚 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 独来独往 动手动脚
E 恶衣恶食
F 吠形吠声
非驴非马 非亲非故
G 怪模怪样
敢作敢为
H
活龙活现 绘声绘色 诲盗诲淫 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
J 将信将疑
假仁假义
尽善尽美 尽心尽力
K
刻肌刻骨 快人快语
快人快事 可亲可敬
L 旅进旅退 离心离德 冷言冷语 屡战屡胜 屡战屡败 利人利己
M 满谷满坑
N
捏手捏脚
疑神疑鬼 难B难C
P 偏听偏信 平起平坐
Q 全心全意 群威群胆
窃钓窃国
R
人山人海 如痴如醉
如诉如泣 若B若C
S 十全十美 缩手缩脚 速战速决 数一数二 善始善终 所作所为
T
土头土脑 土生土长
W
畏首畏尾 我行我素
X 先知先觉
Y
倚门倚闾
一心一意 疑神疑鬼 忧国忧民
Z
作威作福
知彼知己 各种各样 真心真意
不B不C 一B一C 无B无C 有B有C 大B大C 自B自C
1
一心一意 无忧无虑 有始有终 大模大样
2 不慌不忙 一生一世 无影无踪
大是大非 自吹自擂
3 不屈不挠 一针一线 无缘无故 有血有肉 大摇大摆 自高自大
4 不亢不挠
无边无际 有头有脸 大风大浪 自给自足
5 不伦不类 一言一行
有利有弊 大吃大喝 自生自灭
4. ABAC式的四字词语最好的
【ABAC】形式的成语共有867个: 无尤无怨、无缘无故、无怨无德、无昼无夜、无踪无影 武爵武任、勿怠勿忘、误打误撞、先圣先师、先知先觉 闲非闲是、闲是闲非、闲言闲语、涎脸涎皮、涎皮涎脸 涎言涎语、现世现报、相安相受、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相克相济、相切相磋、相亲相爱、相生相成、相生相克 相呴相济、相因相生、像模像样、像心像意、小恩小惠 小手小脚、谢天谢地、心上心下、新人新事、旋得旋失 旋生旋灭、学书学剑、询迁询谋、要死要活、一班一辈 一班一级、一板一眼、一悲一喜、一步一鬼、一步一趋 一草一木、一长一短、一倡一和、一唱一和、一朝一夕 一成一旅、一弛一张、一吹一唱、一搭一档、一箪一瓢 一旦一夕、一德一心、一点一滴、一分一毫、一根一板 一鼓一板、一还一报、一晦一明、一家一火、一家一计 一举一动、一口一声、一夔一契、一来一往、一鳞一爪 一龙一蛇、一龙一猪、一马一鞍、一模一样、一年一度 一喷一醒、一嚬一笑、一颦一笑、一琴一鹤、一丘一壑 一觞一咏、一生一代、一生一世、一式一样、一手一脚 一手一足、一丝一毫、一死一生、一天一地、一五一十 一夕一朝、一笑一颦、一心一德、一心一腹、一心一计 一心一力、一心一路、一心一意、一熏一莸、一薰一莸 一言一行、一吟一咏、一饮一啄、一迎一和、一缘一会 一张一弛、一针一线、一针一缐、一枝一节、一枝一栖 一肢一节、一重一掩、一字一板、一字一句、一字一泪 一字一珠、一坐一起、宜嗔宜喜、宜家宜室、宜室宜家 宜喜宜嗔、遗老遗少、疑鬼疑神、疑神疑鬼、倚门倚闾 亦步亦趋、亦趋亦步、亦庄亦谐、溢美溢恶、庸言庸行 永生永世、用心用意、忧国忧民、油嘴油舌、有板有眼 有本有原、有本有源、有财有势、有胆有识、有风有化 有根有底、有根有苗、有来有往、有棱有角、有利有弊 有凭有据、有钱有势、有三有俩、有声有色、有始有终 有始有卒、有说有笑、有条有理、有头有脸、有头有脑 有头有尾、有物有则、有心有意、有血有肉、有勇有谋 有枝有叶、又红又专、予取予夺、予取予求、予取予携 予智予雄、愚夫愚妇、怨天怨地、允文允武、咂嘴咂舌 杂七杂八、载沉载浮、载驰载驱、载歌载舞、载欢载笑 载驱载驰、载笑载言、再接再历、再接再厉、再接再砺 再三再四、贼眉贼眼、贼头贼脑、窄门窄户、詀言詀语 张眉张眼、真刀真枪、真心真意、真赃真贼、镇日镇夜 知彼知己、知地知天、知己知彼、知微知彰、知足知止 直上直下、至大至刚、至善至美、至圣至明、至再至三 至尊至贵、陟岵陟屺、众好众恶、昼日昼夜、逐句逐字 逐字逐句、祝哽祝噎、祝鲠祝噎、祝鲠祝饐、祝僇祝鲠 祝咽祝哽、捉贼捉赃、捉贼捉脏、濯足濯缨、自暴自弃 自吹自擂、自吹自捧、自高自大、自给自足、自觉自愿 自卖自夸、自媒自炫、自弃自暴、自轻自贱、自生自灭 自始自终、自私自利、自言自语、自业自得、自由自在 自怨自艾、自作自受、足兵足食、足食足兵、足衣足食 作福作威、作好作歹、作威作福、做刚做柔、做鬼做神 做好做歹、做好做恶、做人做世、做神做鬼、做张做势 做张做致、做张做智。
5. ABAC式的四字成语
挨家挨户 一家一户,户户不漏。
挨,依次,顺次。 碍手碍脚 妨碍别人做事。
暗气暗恼 受了气闷在心里。 傲头傲脑 形容倔强、桀骜不驯的样子。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百举百全 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百伶百俐 形容非常聪明乖巧。
百依百顺 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百衣百随 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半青半黄 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半推半就 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 半吞半吐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半信半疑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悖入悖出 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必恭必敬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毕恭毕敬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卜夜卜昼 卜:占卜。形容夜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卜昼卜夜 卜:占卜。形容夜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不卑不亢 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不茶不饭 不思饮食。
形容心事重重。 不痴不聋 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不瞅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 不悱不发 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 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丰不杀 丰:厚;杀:减少。
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不尴不尬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不古不今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
后常比喻折衷。 不管不顾 指对人不照料,也指举动莽撞,不顾别人。
不哼不哈 不言语,该说而不说。 不即不离 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
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不疾不徐 疾:急速。
徐:缓慢。不急不慢。
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
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不骄不躁 不骄傲,不急躁。
不今不古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
后常比喻折衷。 不矜不伐 矜、伐:自夸自大。
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不亢不卑 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不愧不作 愧、怍:惭愧。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不郎不秀 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不稂不莠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
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不伦不类 不伦:不同类。
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不蔓不枝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不明不白 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
也形容行为暧昧。 不偏不党 不偏向任何一方。
不偏不倚 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
表示中立或公正。 不破不立 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
不屈不挠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不日不月 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 不三不四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不衫不履 衫:上衣;履:鞋子。 *** 长衫, *** 鞋子。
形容不修边幅的样子。 不上不下 上不去,下不来。
形容进退两难。 不生不灭 佛家语,认为佛法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
不识不知 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不死不活 形容没有生气或处境尴尬。 不痛不痒 既不是痛,也不是痒。
原形容说不出的一种难受。现多比喻不触及实质,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
不吐不茹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闻不问 闻:听。
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不文不武 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不徐不疾 徐:慢。
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
不依不饶 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烷完。 不夷不惠 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
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
不阴不阳 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 不折不扣 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
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知不觉 知:知道;觉:觉察。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不忮不求 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
彻上彻下 彻:贯通。贯通上下。
彻头彻尾 彻:通,透。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
称王称霸 王:帝王;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比喻凭借权势横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脑自居。
成己成物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惶诚恐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乘时乘势 旧指人应趁着机会、时势,做一番事业。 楚弓楚得 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
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大本大宗 本:根本;宗:本,主旨。
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大彻大悟 彻:明白;悟:领会。
形容彻底醒悟。 大澈大悟 彻:明白;悟:领会。
形容彻底醒悟。 大吹大擂 许多乐器同时吹打。
比喻大肆宣扬。 大慈大悲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
形容人心肠慈善。 大风大浪 。
6. abac的四字成语大全
应有尽有 自吹自擂 自说自话 百发百中 百依百顺 百战百胜 半信半疑
不屈不挠 不知不觉 不伦不类 不折不扣 大吹大擂 能屈能伸 蹑手蹑脚
善始善终 十全十美 惟妙惟肖 畏首畏尾 无缘无故 无影无踪 载歌载舞
无忧无虑
无适无莫 成语
指无可无不可。
无拘无束 成语
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无法无天 成语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穷无尽 成语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无影无踪 成语
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成语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无冬无夏 成语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无偏无党 成语
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无根无蒂 成语
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无拳无勇 成语
没有武力,也没有勇气。
无思无虑 成语
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无咎无誉 成语
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无时无刻 成语
时时刻刻。表示毫不间断。
无忧无虑 成语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无声无息 成语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7. abac的四字词语加意思
碍手碍脚:妨碍别人做事。
不慌不忙:指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绘声绘色: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指叙述、描写极其逼真。
速战速决 :解释为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无拘无束 :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若隐若现 :意思是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非亲非故:意思为不是亲属,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独来独往: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
大是大非:指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
无穷无尽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不慌不忙: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半信半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诚惶诚恐 :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拼音:fú 注音:ㄈㄨˊ
简体部首:礻,部外笔画:9,总笔画:13
繁体部首:示,部外笔画:9,总笔画:14
五笔86&98:PYGL 仓颉:IFMRW 郑码:WSJK
笔顺编号:4524125125121 四角号码:31266 UniCode:CJK统一汉字U+798F
基本字义
●福
fúㄈㄨˊ
◎一切顺利,幸运,与“祸”相对:~气。享~。造~。祝~。~利。~音。~相。作威作~(原指统治者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形容滥用权势,横行霸道)。
◎旧时妇女行礼的姿势:万~。
◎祭神的酒肉:~食。~酒。~物。
◎保佑:“小信未孚,神弗~也”。~荫。~佑。
◎姓。
汉英互译
◎福
blessing goodfortune
相关词语
◎福
祸
方言集汇
◎粤语:fuk1
◎客家话:[海陆丰腔]fuk7[客英字典]fuk7[台湾四县腔]fuk7[梅县腔]fuk7[沙头角腔]fuk7[宝安腔]fuk7[陆丰腔]fuk7[客语拼音字汇]fug5hog6
English
happiness,goodfortune,blessing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福fú
〈名〉
(1)(形声。从示,“畐”声。声符亦兼表字义。“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象腹部之形。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满之义,则“畐”有腹满义。“福”“富”互训,以明家富则有福。本义:福气,福运。与“祸”相对)
(2)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blessing;happiness]
福,佑也。——《说文》。按,本作祜也。
安利之谓福。——贾谊《道德说》
师其类者谓之福。——《荀子·天论》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礼记·祭统》
受兹介福。——《易·晋》
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降福既多。——《诗·鲁颂·閟宫》
全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解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3)又如:福泽(福分;福气);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好事不多,祸事不少。特指接连遇到不幸);福缘(福气);福寿(幸福长寿)
(4)祭祀用的酒肉[sacrifice]
为人祭曰致福。——《礼记·少仪》
凡祭祀之致福者。——《周礼·膳夫》。注:“谓诸臣祭祀。进其余肉,归祚于王。”
(5)又如:福礼(祭祀用的供品);福酒(祭过神明的酒);福食(供祀神用的食物);福脯(祭祀用的干肉)
(6)用于书信中,表示良好祝愿[usedinlettersinconveyinggoodwishes]。如:福安;福体;福躬(旧时书信中对尊长的敬语。指安吉的身体)
(7)姓
词性变化
◎福fú
〈动〉
(1)赐福,保佑[blessandprotect]
亦其福女。——《诗·鲁颂·閟宫》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2)又如:福田(佛教认为积善可得福报,犹如种田就会有收获一样);福柄(指作威作福的权力);福神(能赐人幸福的神灵);福善祸淫(赐福给为善的人,降祸给作恶的人)
(3)亦作“拂”。行礼。上身稍微前倾,双手重叠在偏右方向上下移动[salute]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红楼梦》
(4)通“副”(fù)。相称,符合[match;fit]
邦福重宝,闻于傍乡。——《史记·龟策列传》
仰福帝居,阳曜阴藏。——张衡《西京赋》
(5)又如:福德(符合道德准则);福望(符合众人的愿望)
常用词组
◎福地fúdì
(1)[paradise;HappyLand]
(2)幸福安乐的处所
(3)指神仙的住地
◎福分fúfen
[goodfortune;happylot][口]∶享受幸福的运气
◎福晋fújìn
[wife]满语妻、贵妇的意思。专指清代宗王、郡王及亲王世子的正室
◎福利fúlì
(1)[materialbenefits;wellbeing]∶生活上的利益,特指照顾职工生活利益
福利设施
(2)[welfare]∶一个人的健康、幸福或幸运的状况
完全忽视了工人的福利
◎福气fúqi
[goodfortune]福分,人生享福之运气
◎福如东海fúrúdōnghǎi
[vasthappiness]福如东海之水,浩瀚无边。用为祝人福分大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福生于微fúshēngyúwēi
[fortunatelifecomesfromaccumulate]福佑生于细微的小事件中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说苑·谈丛》
◎福寿年高fúshòuniángāo
[longevity]有福有寿,长命百岁。用作祝颂之辞
◎福寿齐天fúshòuqítiān
[goodluckandlonglife]福寿比天高。祝福人多福多寿之意
◎福寿无疆fúshòuwújiāng
[longevity]祝颂人多福长寿
那其间新情旧意休偏向,愿太师福寿无疆。——《元曲选·连环计》
◎福相fúxiàng
[appearanceshowinggoodfortune]未来有福分的表相
◎福音fúyīn
(1)[Gospel]∶基督教指耶稣的话及其门徒传布的教义
(2)[gladtidings;goodnews]∶指有益于众人的好消息
◎福佑fúyòu
[bliss;bless]给予幸福和保佑,也指得到的幸福和保佑
福佑子孙
福佑一方
◎福祉fúzhǐ
[happinessandbenefit]幸福、利益
◎福至心灵fúzhìxīnlíng
[whengoodfortunecomesthemindisclear;whenluckcomes,itbringsastuteness]福气来了,人的心窍也开了,心思都显得灵巧了。形容人遇到适当时机时思路灵活、举措得当
想前夜月下鸣琴,韵和新诗,福至心灵。——元·白仁甫《东墙记》
◎福州Fúzhōu
[Fuzhou]福建省省会,位于闽江下游北岸,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12万。是省的政治、商业中心和港口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字部】福·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9
〔古文〕畗《唐韵》《集韵》《韵会》𠀤方六切,肤入声。佑也,休也,善也,祥也。《礼·祭统》福者,备也。《易·谦卦》鬼神害盈而福谦。《书·洪范》向用五福。 又《释名》福,富也。其中多品如富者也。 又祭祀胙肉曰福。《周礼·天官·膳夫》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谷梁传·僖十年》祠致福於君。 又福犹同也。《张衡·西京赋》仰福帝居,阳曜隂藏。《薛注》言今长安宫,上与五帝所居之太微宫,阳时则见,隂时则藏,同法也。 又州名。秦闽中郡,𨻰立闽州,唐改福州。 又姓。元忠臣福寿。 又《集韵》《韵会》𠀤敷救切,音副。藏也。《史记·龟策传》邦福重龟。《注》徐广读。 又叶笔力切,音逼。《诗·大雅》自求多福。《仪礼·士冠礼》介尔景福。俱叶上德字。《正字通》福本有逼音。说文从示畐声。贾谊治安策,疏者或制大权,以福天子。乃逼譌为福,非福与逼通也。诸韵书误以为福、逼同音共义,合为一,盖未详毛诗、仪礼及安世房中歌、班固明堂诗,福皆读逼,与逼义不相通也。韵会职韵逼字注云,通作福。字汇福与逼同,尤非。
说文解字
【卷一】【示部】福
佑也。从示畐声。方六切
福
[编辑本段]汉字
读音
福【fu】
部首笔画
笔画数:13;
部首:礻;
笔顺编号:4524125125121
释义
一切顺利,幸运,与“祸”相对:福气。享福。造福。祝福。福利。福音。福相。作威作福(原指统治者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形容滥用权势,横行霸道)。
旧时妇女行礼的姿势:万福。
祭神的酒肉:福食。福酒。福物。
保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荫。福佑。
姓。
祸
词性及示例
福
fú
〈名〉
(1)(形声。从示,“畐”声。声符亦兼表字义。“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象腹部之形。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满之义,则“畐”有腹满义。“福”“富”互训,以明家富则有福。本义:福气,福运。与“祸”相对)
(2)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blessing;happiness]
福,佑也。――《说文》。按,本作祜也。
安利之谓福。――贾谊《道德说》
师其类者谓之福。――《荀子·天论》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礼记·祭统》
受兹介福。――《易·晋》
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降福既多。――《诗·鲁颂·閟宫》
全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解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3)又如:福泽(福分;福气);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好事不多,祸事不少。特指接连遇到不幸);福缘(福气);福寿(幸福长寿)
(4)祭祀用的酒肉[sacrifice]
为人祭曰致福。――《礼记·少仪》
凡祭祀之致福者。――《周礼·膳夫》。注:“谓诸臣祭祀。进其余肉,归祚于王。”
(5)又如:福礼(祭祀用的供品);福酒(祭过神明的酒);福食(供祀神用的食物);福脯(祭祀用的干肉)
(6)用于书信中,表示良好祝愿[usedinlettersinconveyinggoodwishes]。如:福安;福体;福躬(旧时书信中对尊长的敬语。指安吉的身体)
(7)
姓
福
fú
〈动〉
(1)赐福,保佑[blessandprotect]
亦其福女。――《诗·鲁颂·閟宫》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2)又如:福田(佛教认为积善可得福报,犹如种田就会有收获一样);福柄(指作威作福的权力);福神(能赐人幸福的神灵);福善祸淫(赐福给为善的人,降祸给作恶的人)
(3)亦作“拂”。行礼。上身稍微前倾,双手重叠在偏右方向上下移动[salute]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红楼梦》
(4)通“副”(fù)。相称,符合[match;fit]
邦福重宝,闻于傍乡。――《史记·龟策列传》
仰福帝居,阳曜阴藏。――张衡《西京赋》
(5)又如:福德(符合道德准则);福望(符合众人的愿望)
常见词组
福地
fúdì
(1)
[paradise;HappyLand]
(2)
幸福安乐的处所
(3)
指神仙的住地
福分
fúfen
[goodfortune;happylot][口]∶享受幸福的运气
福晋
fújìn
[wife]满语妻、贵妇的意思。专指清代宗王、郡王及亲王世子的正室
福利
fúlì
(1)[materialbenefits;wellbeing]∶生活上的利益,特指照顾职工生活利益
福利设施
(2)[welfare]∶一个人的健康、幸福或幸运的状况
完全忽视了工人的福利
福气
fúqi
[goodfortune]福分,人生享福之运气
福如东海
fúrúdōnghǎi
[vasthappiness]福如东海之水,浩瀚无边。用为祝人福分大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福生于微
fúshēngyúwēi
[fortunatelifecomesfromaccumulate]福佑生于细微的小事件中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说苑·谈丛》
福寿年高
fúshòu-niángāo
[longevity]有福有寿,长命百岁。用作祝颂之辞
福寿齐天
fúshòu-qítiān
[goodluckandlonglife]福寿比天高。祝福人多福多寿之意
福寿无疆
fúshòu-wújiāng
[longevity]祝颂人多福长寿
那其间新情旧意休偏向,愿太师福寿无疆。――《元曲选·连环计》
福相
fúxiàng
[appearanceshowinggoodfortune]未来有福分的表相
福音
fúyīn
(1)[Gospel]∶基督教指耶稣的话及其门徒传布的教义
(2)[gladtidings;goodnews]∶指有益于众人的好消息
福佑
fúyòu
[bliss;bless]给予幸福和保佑,也指得到的幸福和保佑
福佑子孙
福佑一方
福祉
fúzhǐ
[happinessandbenefit]幸福、利益
福至心灵
fúzhì-xīnlíng
[whengoodfortunecomesthemindisclear;whenluckcomes,itbringsastuteness]福气来了,人的心窍也开了,心思都显得灵巧了。形容人遇到适当时机时思路灵活、举措得当
想前夜月下鸣琴,韵和新诗,福至心灵。――元·白仁甫《东墙记》
福州
fúzhōu
[Fuzhou]福建省省会,位于闽江下游北岸,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12万。是省的政治、商业中心和港口
英文翻译
福
blessing;goodfortune;
[编辑本段]姓氏
福
姓氏:福
祖宗:福子丹
姓氏起源:
关于福姓的姓氏来源共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出自《姓氏考略》上的论调,认为福姓的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大夫福子丹。
另一说是他姓改成的。其中《唐书·突厥传》一书认为,福氏是唐代百济八姓之一。后来百济国遭灭国后,子孙疏散各地后,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顺氏的,跑到了中原地区落户,依照汉人的习惯,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福氏,从而成为我国福氏的一支组成分子。而福氏的另一支来自明代的张福时。嘉靖年间,世宗皇曾御口亲赞他“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所以张福时就改以福为姓,以显皇恩荣誉。福姓又添加了新的血液。
郡望:
百济郡
[编辑本段]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公元1673年,康熙为祖母孝庄太后“请福续寿”,写下了震烁古今的“长寿之福”,此福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孝庄“请福聚福”,康熙则“送福得福”,所以此福被称为“天下第一灵验之福”。福中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喻“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之意……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凡是在门前贴有福字的人家将免于处死。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得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然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康熙御笔亲书的“天下第一福”则是另外一个故事。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但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是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流传最少的,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传说康熙一生流传下来的就剩三个字:“无为”、“福”。“无为”现存于故宫,而本文的主角“天下第一福”则存于北京恭王府中的“福”字碑上。传说康熙大帝年幼丧母,由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然而正当康熙盛世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于笔锋,创造了震烁古今的“福寿”联体字,然后征召天下能工巧匠,把它雕刻在一块大青石上,并背着这个“福”字碑前往祈年殿拜祭天神。为示孝心,康熙大帝跪在“福”字碑上祈福,上苍有灵,孝庄皇太后身体奇迹般康复,康熙大帝将“福”字碑请回宫中供奉在佛阁。乾隆继位后,将“天下第一福”赐给自己的宠臣和珅,和珅命人运来几千块太湖石,在自己的府邸后花园砌成一条巨龙,这条龙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龙脉上,他将“天下第一福”藏在龙穴之中悉心供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文物局对“福”字碑进行修缮,定为“中华三绝”文物之一。众多海外名流纷纷慕名前来求福,以拓印挂轴孝敬长辈。外国访华元首也纷纷前来景仰“天下第一福”。“福”碑的碑拓也成为国礼之一,赠与海内外贵宾,中华福音从此泱泱传开。但由于拓印时使用草药,如不加以限制,天长日久,该石碑将被风化殆尽,所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用玻璃罩将该石碑封存,禁止拓印。纵观康熙大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有气势,右上角的笔划很像一个“多”字,下边为“田”字,而右偏旁极似“寿”字,所以这福字又蕴含着“多子多才多衣多田多福多寿”的深厚含义。更为珍贵的是碑的正上方刻有康熙的御玺之印以镇福,这更是其他历史传碑无法相比的,因此这个福字也就不能倒贴。传说中,谁能给家中老人请回这个“天下第一福”,就一定能够为老人添福添寿。这个“福”字在请回之后还有一定讲究,除夕挂出,每日须净手敬香,并于晚上用手去摸福字,由下向上,摸得越高,则会越长寿,时至正月十五必须收起深藏,此谓“摸年福增年寿”。待来年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之日方可再挂出。
原石碑存放于恭亲王府。
人间第一福——《中华盛世平安福》
人间第一福——中华盛世平安福2008年10月7日,黑龙江省版权局登记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福寿书法家吕国明于2008年国庆创作的《中华盛世平安福》字(作登字:082008f163号):此“福”字借鉴唐太宗“平”字和王羲之“安”字书法笔意,保持传统“福”字原形,符合书法和汉字规范,由“平、安”二字组成,并且“平”字与“禾”字形体相通,造“和”字于“福”字之中。因为传统“福”字有象形“衣食”之意,此福为“衣食之福”;“平安”二字组成,为“平安之福”;有“和”字在“福”字中,为“和谐之福”,共和国华诞而生为“盛世之福”;以周易五行分解此“福”字;可分解为“平”(属水)、“安”(属土)、“一”(属土)、“口”(属木)、“田”(属火)、“福”(属水),得出2(水)、1(木)、1(火)、2(土),五行缺“金”,按相生之道理,“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四行以全,此“金”自生,五行生“金”,又为‘生“金”之“福”’。
因为没有“平安”万事空,所以“平安”人间第一“福”。“中华盛世平安福”同时又是“人间第一福”。“人间”不仅仅针对人,包含动物、植物等世间万物。一些生物种群濒临绝迹,生态失衡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用“平安天下,福满人间”的理念为地球祈福。。。。。。
《中华盛世平安福》诠释“福”文化
福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什么是“福”,抽象的说:福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不懈努力追求的。。。。。。
人们如此祈盼的“福”具体包括那些方面呢?《中华盛世平安福》对我们几千年的福文化包含的内容有这样一种概述:
第一层面“衣食是福”传统福字俱进有几千年历史了,她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形体变化较多,按象形而论不管以酒祭天之说,还是求取“五福”之论,数千年前我们祖先最初的祈福意识主要目的还是为“衣食”。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也还是把“衣食”作为福的主要目的。“衣食”代表“物质层面”,“物质”是“福”的“前提”,“民以食为天”,“贫穷不是社会主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事理都在强调“衣食是福”;
第二层面“平安是福”“平安是福”源自《庄子》“平则福”距今两千多年。是什么让古人产生“平安是福”这种理念的呢?应该是自然灾害与战争。“平安”是一种“状态”,是人们对平和安定生存过程的渴望。没有平安就没有一切,平安是“福”的“基础保障”我们说的“长命百岁”,“安度晚年”,“健康是福”,“安全第一”,“创建平安城市”都是祈福“平安”的写照;
第三层面“和谐是福”人拥有“衣食”物质和“平安”状态并不一定会感觉到幸福,人类对福的最高追求是精神追求,也就是“和谐是福”。“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谐是福,始之于创建和谐社会。和涵盖了:谦和、和善、和顺、和睦、和美、和谐等方面内容,从任何一个词语中都可以找到幸福感追求点。“和谐”代表“精神层面”,“和谐是福”是人们对福的一种精神感觉,当然人的思维不同,追求不同,对福的感觉也不同。但以“和谐”为代表的“和文化”所涵盖的精神层面上的祈福理念却能符合绝大部分人的祈福观点。。。。。。
福是人们根据自身渴求,对物质,精神及平安健康状态的综合性追求或对某一方面或两方面的追求。
《中华盛世平安福》是以“衣食”之“福”,“平安”之“福”,“和谐”之“福”,生“金”之“福”,“盛世”之“福”多种寓意而更符合中华儿女的共同祈“福”心愿。。。。。。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为民谋“福”路线
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创造物质为百姓谋求“衣食之福”),创建平安中国(为人民“幸福”提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增强人民幸福感)。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何以能如此快速的发展,其实质原因是以人为本,党、政、军、民一条心,走的是为天下百姓谋“福”路。。。。。。
《中华盛世平安福》的衣食是福,平安是福,和谐是福的理念相通于传统五福的祈福观点:“五福”源于古人对“福”的解释“一曰寿(长寿)”“二曰富(多才)”“三曰康宁(健康平安)”“四曰修好德(崇尚美德)”“五曰考终命(其命善终)”。将其与合并:“衣食是福”与“二曰富(多才)”相同,代表“物质”;“平安是福”与“一曰寿(长寿)”,“五曰考终命(其命善终)”相通属“平安、状态”;“和谐是福”与“四曰修好德(崇尚美德)”同属精神范畴。由此可见古人已经把幸福总结得非常具体,古人今人在福的追求上是相通的。
【本文】
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故人君举措应天,若北辰为之主,台辅为之臣佐,列宿为之官属,众星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变改,台辅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错缪,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观天文,郊祀、逆气以配神灵,所以务天之本也;耕农、社稷、山林、川泽,祀祠祈福,所以务地之本也;庠序之礼,八佾之乐,明堂辟雍,高墙宗庙,所以务人之本也。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圆凿不可以方枘,铅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谓也。
【译文】
治国如同治家,皆须正本清源,根本树立了,其他末节自可顺利发展。所谓本,是事物的源头,而所谓末,是顺著源头所产生的结果。就自然界来说,天地就是本,万物就是末,万物得以衍生不绝,乃天地所赐,人所培育的,因此为人君应举措应天,一如星象的安排:以北极星居中为主,天枢、天旋居侧为臣佐,其他主星为官吏,而散布外围的小星为百姓。北极星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两侧指极星的运行亦不失其节度,其他众星皆有其轨道,不出差错,这就是天象。
因此为人君主就须设高台以观天象,随季节变化而举行郊祀大典,藉以应天,这就是务天之本的表现。建立祭祀山林,川泽的后土庙,定时祈福祈祷,这就是务地之本的表现。重视礼乐教化,设立明堂辟雍与祖先宗庙,这就是务人之本的表现。圆凿不可配以方柄,铅刀不可用来砍伐,使用不恰当的工具,便不能成其事;未用适当的方法,不足以成其功。而「本」即是常法要规,因此,天地失常则有灾变,人不用常法,必有祸害。所以书经上说:「若非先王所依下来的道统礼法,我不敢遵循。」就是这个道理。
君臣第二
【本文】
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两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劝功也。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阳,著其声响;臣北面向阴,见其形景。声响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则功立,功立则万物蒙其福。是以三纲六纪有上中下。上者为君臣,中者为父子,下者为夫妇,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学者思明师,仕者思明君。故设官职之全,序爵禄之位,陈璇玑之政,建台辅之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此治国之道具矣。
【译文】
君之於臣,犹如天之於地,能厘清彼此的关系,则君臣之道就能彰显出来了。人君须施仁政,而臣子须尽心事奉主上,而违背正道的政策,人君不应交付臣子去实施,陷之於不义,臣子事君亦可有贰心。上下皆守礼,则百姓也亦於统治,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已具备。
君待臣以礼,而臣事君以忠,则君可专心为政,而臣子会为其效力。君王勤於政事,臣子勤於辅佐,则可成就霸业。
君王向南施其政令,臣子向北尽人臣应尽的义务,彼此不逾越,且合作无间,那麼国家就会强盛,福泽被及万事万物。因此,三纲六纪将人伦关系区分为上、中、下三种,上为君臣,中为父子,下为夫妇,能各尊其道,必享福祚。君臣之间,必严守君臣之礼,不可以下犯上;父子必讲究亲恩,父慈子孝,互不违道;夫妇之间,以和为贵,维持家庭的和睦。居上位的行为不端正,居下位的就会起来做乱。所以人君要致力於政治的整顿,而人臣要竭尽心力事奉主上,政治修明了,人君人臣皆有功劳。
好学者可望一位好老师,出仕为官者希求遇著一位明君,因此,官职体系要完备,爵位俸禄也要规划好,才能收辅佐之效,使百恶不兴,如此,治国之道则具备了。
视听第三
【本文】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可见,声细而不可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译文】
为政之道在於能看到不被重视的问题,听到不为人知的意见。因此能观微听细,使下情能上达,以巩固国本,安定民生。能采纳臣子以及庶民的意见,则万物皆为其目,众音皆为其耳,如此,君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书经上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意见,完全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人的身体接受意志所主宰,一国之君就如同人的意志,内外相应和,则全国一片祥和。
国君双眼只观日月,而不察民情,就称不上目明;双耳只闻雷霆之声,而不闻民意,就算不上耳聪,所以为人君要多关心百姓疾苦,才识圣明之君。
未曾听过音乐,就无法分辨音阶高低;不观察万物,就无法辨别出颜色的变化。君王并非时时刻刻专心於国事,若太过专注於私事,则会错过许多忠言与民怨,如此一来,冷落了忠良,奸邪之人就趁细为乱,国家就会出现危机。所以书经上说:「施政要以民意为依归。」
纳言第四
【本文】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译文】
身为国君应广纳众议,虚心接受谏言。为人父者有直言不讳的子女,而为人君者有极言直谏的臣子,那麼当他们行为不义时,为人臣子、儿女便会提出告诫,及时挽救危机,也保全为君为父的美德。有恶习就要戒除,不可违逆正道,倘若破坏正道,国家将遭遇危机。
人君若专断固执,不纳谏言,忠臣的计策便无法上达,使奸邪趁机而危害朝政。因此政治清明的国家,臣子能直言无讳;而无道之国,在朝者尽为趋炎附势、言语谄媚的人,进而使朝政更为腐败。
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乐与百姓结交,而能成就伟大的学问,为后世万代所景仰,奉为圣人。所以屋顶漏水,若不修补,便无法居住,为政者有缺失,却不能改过,百姓的生活必然不安定。
察疑第五
【本文】
察疑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故红紫乱朱色,淫声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蒌似瓜,愚者食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谋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故人君决狱行刑,患其不明。或无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强者专辞,或弱者侵怨;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见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气,灾暴之患,祸乱之变。惟明君治狱案刑,问其情辞,如不虚不匿,不枉不弊,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瞻其看视。形惧声哀,来疾去迟,还顾吁嗟,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下瞻盗视,见怯退还,喘息却听,沉吟腹计,语言失度,来迟去速,不敢反顾,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译文】
为政者应明察秋毫,杜绝歪风,维护道统。变乱往往发生在政令不及的地方,谣言总是因众心疑惑而产生的。物质的外表相似,其本质却不相同,白石如玉,鱼目似珠,狐貉似犬,栝蒌似瓜,不明事理的人就把它当珍宝。因而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加反驳;范蠡进贡越国美女,而吴王不加怀疑,此皆将酿成大祸。
计策有疑点,就无法成事,因此圣人行事皆求诸於天意,人卜其吉凶,不可任意行动。书经上说:「有三个人占卜的结果,则须遵从其中的多数。」若再有疑问,那麼就要徵询百姓的意见了。所以孔子曾说:「有为的君王不担心百姓不懂他为政的苦心,而担心自己不了解民意。」
士为知己者死;女者悦己者容,马为其雇主而驰远,神明为通灵者显灵。人君审理案件最怕不能查明真相,而累及无辜,或纵容小人,使强者不招供、弱者藉机诬陷他人,而致使刚直者被陷害,有冤屈者不得伸张,忠良、信义之士被害,这些都是败德的事,必会引来灾祸。
所以明君处理刑案、问案时,若毫无破绽可循,就要观察犯人的言行举止。若罪犯有敬畏之色,且言词哀怨,匆忙上堂,而迟迟不肯离去,离去时还不时反顾叹息,这人必是有冤而未伸。若见其言语反覆,前后矛盾,多方揭词,似有诡计,畏畏缩缩,不敢直视判官,这人必定是罪犯而急欲脱罪。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察明他行为的动机,再看他是否心安理得,那麼一切奸情皆无所隐瞒了!」
治人第六
【本文】
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故《经》云:「陈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是以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故国之将兴,而伐於国,国之将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於有余。故今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经》云:「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无用之物,使民心不乱。」各理其职,是以圣人之政治也。古者,齐景公之时,病民下奢侈,不遂礼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质,而劝民之有利也。夫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锦绣纂组,绮罗绫縠,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镂,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害农事,辎軿出入,袍裘索襗,此非庶人之所饰也。重门画兽,萧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经》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
【译文】
书经上说:「以德义教化百姓,百姓就不会悖德忘义;教民以是非之辨,百姓行为就有分寸。」所以要依正道来教育百姓。
日月之光,广被众人,众人皆仰望他;天地之大,孕育万物,万物皆顺其生长。因此尧舜之恩泽广布,令远夷皆来归服;夏桀、商纣之败德,使诸夏背叛,这并非上天所指使的,乃造化使然。
统治百姓犹如培养幼苗,必先拔去杂草;所以要使国家兴盛,要先去除祸根。有为的君主,应知皂服小吏,危害甚大,因此有的说:「皂服小吏是百姓的克星,广徵暴敛,使百姓匮乏,而导致动乱发生。」平时若能注重农业,不加侵扰,减少赋税,增加百姓收入,这才是使国家富强的最好方法。
国军不忧心国家不够繁荣,却忧心国内不安定,所以尧舜划分地利,与民耕作,观测天象,预测凶年,使年年有余粮,人人都衣食不缺,路不拾遗,百姓皆满足於现况。春秋时代贫弱者开始为富者耕作,延续至今的诸侯皆争一己之私利,形成弱肉强食的社会,耕作的农人减少,纷纷改行从商,互相争利,以致人心惶惶,社会不安定。
书经上说:「居上位者不把金银当宝贝,百姓就不会去当盗贼;不常使用奢侈无用的器物,民心就不会大乱。」能使百姓安於其职,才是盛民的政治。齐景公生活奢侈,礼制就无法施行,周朝与秦朝,去除纹饰,崇尚俭朴,使民风敦厚。
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皆非中原所产,也非平常百姓日常所需。锦绣编织,绮罗绫縠,染色布帛,皆非百姓身上所能穿的。雕文刻镂,耗时贵工,只有妨害农事,无重要用途。辎軿袍裘,亦非百姓所需,那些刻意垛高围墙装点门面,大肆翻祖坟,炫燿财富的行为,都是富人才做的事。
书经上说:「庶民最需求的生活是努力躬耕,谨身节用,以侍奉父母。」所以为政者要能控制财货流量,并以礼教化百姓,使之勤俭刻苦平日有积蓄,便不愁荒年时物货缺乏,这样的治民之道,不也合乎了四时的变化吗?
举措第七
【原文】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於君,朋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夫所用者非所养,所养者非所用;贫陋为下,财色为上;谗邪得志,忠直远放,玄纁不行,焉得贤辅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聘贤求士,犹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财为妇。故女慕财聘而达其贞,士慕玄纁而达其名,以礼聘士,而其国乃宁矣。
【译文】
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须起用贤能之士,而贬抑小人。治国犹如养生,养生之道,莫过於养神调气,而治国之道,在於选贤举能,养神可以健身,而举用贤能,国家就会安定。
辅佐之臣犹如支撑房屋的木柱 ,木柱不可太细,太细房子就不稳固;国内的良佐不可太少,少了国家就会倾覆。所以多方起用贤士,国家便会安定。
房子的支柱以直木较为坚固,而国之佐臣以能直言极谏的忠直之士为佳;直木多生长於幽山林之中,而忠直之士多潜藏於布衣百姓之中,所以君王求才,必求诸於乡里之间。他们有的是怀才不遇,而流为庶民。有的才智过人,却不得君王的赏识。有的生性忠贤孝悌,却未被乡里所荐举。有的曲高和寡,甘愿隐遁山林,而不愿在朝与小人同流合污。有的忠诚事君,却为奸佞所陷害。
尧、舜、周公等明主,都是在这些卑微的地方,觅得良材,建立太平盛事的。所以人君须设厚赏来鼓励有功的人,设高官来拢络贤才,使人人皆固守岗位,则百废俱兴,隐士得到聘用,天下归服,罪恶皆隐遁。国家之所以危险不安,百姓无法安居乐业,是因为得贤士的效忠,那些奸谗小人重财色,皆非国之栋梁,蓄养他们毫无用处,若因小人得志,而始忠良退隐,不愿出仕,那国家必会衰败。
藉著交情,而安排职务,那麼吏治会大乱,若因职务的性质而选材,才会有条理,聘贤求才犹如嫁娶儿女,未有不娶自嫁,出钱为妇的,正因女子盼望迎娶,才会守其贞洁;贤士因冀求君王的发掘而守其高节之名。为人君能以厚礼聘才,国家才会安定。
考黜第八
【原文】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恶,广及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下及庶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企及国理,众贤雨集,此所以劝善黜恶,陈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
或有小吏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左手执戈,右手治生;内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
或有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或有重罪得宽,扶强抑弱,加以严刑,枉责其情,此所苦二也。
或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绝语辞,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
或有长吏数易守宰,兼佐为政,阿私所亲,枉克所恨,逼切为行,偏颇不承法制,更因赋敛,傍课采利,送故待新,夤缘徵发,诈伪储备,以成家产,此所苦四也。
或有县官慕功,赏罚之际,利人之事,买卖之费,多所裁量,专其价数,民失其职,此所苦五也。
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无此五者,不可不迁。故《书》云:「三载考绩,黜陟幽明。」
【译文】
要使政治清明,必须升迁忠良之士而罢黜图谋不轨的人。有为的国君,德泽广被天下,遍察全国政务的施行情况,小官吏与百姓都在他的视线掌握之中。进用忠贤,革去贪懦的人,厘清上下的关系,使得国政有条哩,由朝中人才云集,这才是实施选罢政策的结果。
但行使选罢之前,务必先了解百姓受官吏压迫的痛苦,其状况有五种:
其一,官吏假借职权,作威作福,将百姓的生死,玩弄於股掌之间,欺瞒上司,压榨百姓,令百姓敢怒不敢言。
其二,有的官吏断狱不公,执法不严,有人犯大罪,却得以不受制裁,官吏欺善怕恶,使无辜之人,倍受迫害。
其三,官官相护,徇私勾结,迫害告发奸情的人,隐藏实情,湮灭所有证据,甚至杀人灭口。
其四,有的官吏对刚到任的长官,极力的谄媚,以赢得长官的信任,对於仇人,则刻意逼陷,公报私仇。此外,更假借徵税之名,搜括民财,表面上是储备以防患未然,暗中却扩增私产。
其五,有的县官贪求财富与权势,施行赏罚,则考虑是否有利於己,还介入民间买卖商业,与民争利,使百姓损失很大。
以上五种官吏,危害百姓甚深,不可不罢黜除去。没有此五种恶行的官吏,要予以升官奖赏。
所以书经上说:「新官上任三年后,需考核其功绩,决定升迁或辞退。」
赏罚第十
【原文】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国之五危也。赏罚不明,教令有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功,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
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罚。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赏赐不避怨雠,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弟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译文】
为政者应确立赏罚制度,奖善惩恶,藉以鼓励百姓立功,并杜绝罪恶。使部属都确知赏罚的标准,那麼他们的行为就有分寸,不至於犯法。但赏罚要公平,不可以厚此薄彼,徇私偏袒,无功之人,不受禄;无过之人,也不应受罚,若任意奖赏或惩罚,将使部属不服。
春秋战国时,中山国国王只因一杯羊肉羹而亡国;楚平王因听信谗言而迫害贤良,祸及子孙,都是赏罚不当的例子,值得后人警诫。
将领把持了属下的生杀大权,若是误杀好人,纵容恶人,喜怒无常,赏罚不明;常假公济私,政令朝令夕改,使部属不知所从。凡是犯有以上的过失的将领,都是国家的祸害。若赏罚不明,其所下的命令,无人愿意遵守;若纵容恶人,各种败坏道德的事都会出现;若枉杀无辜,众人必怀恨在心;若喜怒无常,那就很难树立威严;若赏罚不公,百姓便不会争相报国立功;若正教实施不当,法令自然也无法施用;若假公济私,人人必有贰心。所以说众恶不止,国祚必不能长久,士卒离心离德,再庞大的军队,终必溃败;将领毫无威严,军队就会软弱;属下无心作战,将领就无从激励士气;法令不彰,事物就没有条理;人人有贰心,国家就将面临崩解的命运了。
因此要杜绝罪恶,须先使政治清明;要阻绝奢侈,须崇尚节俭,令忠直之士,审理讼狱,令清廉之士,执行赏法,赏罚严明了,则人人致力效忠。
路旁还有饥民,官吏的马就中却有肥马,这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太不懂得体恤百姓了。
人君必先订立赏罚条例,而后才实施刑赏,令百姓既敬且畏,不须命令,即能服从。
赏罚不公,则忠臣尽死於冤屈,而奸臣皆因不实的战功,而受重用。赏罚应不受恩怨情仇的影响,齐桓公就因不计前嫌而重用管仲,得以成就霸业;周公大义灭亲,而能树立威信,所以书经上说:「无所偏私,无所袒护,则王道可以施行无阻了。」
喜怒第十一
【本文】
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间,必明其类。怒不可犯无罪之人,喜不纵可戮之士;喜怒之际,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行其私而废其功,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忿而合战,则用众必败。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可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加威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
【译文】
身为将领应注意随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境虽难免有怒有喜,但仍应将公事与私心区分开来,才不至於误事。
生气时,不可迁怒无罪的人,也不可因一时的高兴,而赦免罪大恶极的人,应详究其情,再行发落。决断案件,也不可因自己的喜好,而滥杀无辜,或纵容有罪之人,不使情绪影响决策。将领不可喜怒无常,这足以抵销以往所有的战功,作战时,应团结部众的心,激励士气,齐力作战,如果只凭自己的血气之勇,强求军队硬攻,那麼全军将毁在他的手中。
时时保持愉快的心情,就不容易发怒;终日郁郁寡欢,也就很难快了的起来,所以将领必先修文德,而后再讲究武功,如果战胜后不能更加谨慎,则将因轻敌而战败。一味的意气用事,事后必会后悔。一时的冲动,将导致身败名裂。
所以有才德的君子,威武而不野蛮;只知忧心,而不知恐惧;喜怒皆不形於色。平时就要树立威严,这样,刑法才有效力,一切的罪恶都可以扫尽。若无法确立威信,则刑罚就无法施行,众人跋扈而无法管束,那麼国家就会灭亡。
治乱第十二
【本文】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纤纤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上,后理下;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译文】
要整顿政治,必须先裁汰冗官,去除虚职,不使闲散无用的官员,群聚结党,危害政务。全国上下若不遵守三纲六纪,就会大乱。所以国君行为举止必不失正道,为政需合乎理法道统,则万事可成,而功业亦可长久保持。
军队之所以会纷扰没有秩序,是因部队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所以国君要治理国家,要有先后次序,先整顿大纲,而后处理细目;先颁布戒令,而后执行刑罚;先治理好国都附近几省,而后全国都可治理好;先安内而后攘外;先修身而后治人。
如此一来,法令申明了,刑罚就可以执行无碍了;国家强盛了,邻国就不敢来犯;压制强者,则弱者得以伸张;吏治清明,则百姓亦会循规蹈矩,国君拥有崇高的品德,就能得天下人的景仰,这就是治国之道。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不知道阅读完《「作威作福的意思」作威作福出处》后,是否满足了您的需求呢?想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https://www.zckj360.com/cy/37666.html,您的关注对我们是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