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比文才重要如何提问

风车 18 0

汉文帝下基层调研,来到禁苑中的虎圈。文帝向禁苑一名负责人询问禁苑中所饲养的各种禽兽的登记数目,先后问了十多种,这个负责人大概是从来没有直接接触过这么大的领导,神色紧张,东张西望,竟然一句话也答不上。站在一旁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虎圈啬夫见此情景,给领导解围,替他答上了文帝的提问。

文帝对这个虎圈啬夫产生了兴趣,有意考他一下,于是接着问了几个问题,此人居然对答如流。文帝当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干部,就应该像这个样子嘛!”马上通知随从调研的秘书张释之下文件破格提拔这名普通工作人员当禁苑一把手。

这个虎圈啬夫眼看就要祖坟冒烟青云直上了,可惜,一场好事被多管闲事的张释之给搅了。张释之接到命令后,不按领导意图立马去封人家的官,反而东拉西扯向文帝请教了个问题: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文帝说,他们都是长者(笔者注:这两人都是当时口头表达能力偏差的高层人士)。

张释之接过话来说,这两位被称为长者的高级干部,在论事时尚且有话说不出口,哪能效法这个虎圈啬夫的能言善辩?现在因为这个虎圈啬夫口才好,就破格提拔,只怕天下人争相仿效,从此都去练习口才,而忽略真才实学。上行下效,这年头,下面的应声虫多得很,后果说不定很严重呢。所以,领导的举动,不得不慎重啊。文帝一听说得在理,虎圈啬夫提拔的事就泡汤了(欲知详情,请阅《资治通鉴》第十四卷)。

如果不是张释之提醒,汉文帝差点把口才当作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甚至唯一标准了。

事实上,有才没才看口才,在今天也是许多人的认识误区。比如,评价一个官员是否有水平,人们就往往习惯提到他的口才。

一般来说,那种口若悬河、讲话(包括吹牛)不用草稿的官员,给群众的感觉是水平高,给上级的印象是能力强。至于其实际工作能力,反而容易被忽略。而那些不善言辞的干部,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难好到哪里去了(尽管他可能很有“实战”能力)。口才是不是评价一个人能力高低的第一要素呢?当然不是。

口才在工作中虽然重要,但它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口才突出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和口才“配套”,口才欠佳的人,也未必缺乏工作能力。这两方面的事例,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比比皆是,不必赘言。口才,不但不能完全代表真才实学,甚至还容易形成假象,让旁观者对一个人产生错觉。我认识一个年轻的官员,在公众面前形象特好,在各种活动上讲话从来不带讲稿,大家都叹服他的口才。然而,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得知他原来在每次出席活动之前都要作充分准备,甚至不惜腾出大量时间,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把讲话稿背下来。为了博得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他在这方面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可以说,这已经是舍本求末,纯粹变成表演、作秀了。

而另一些被人们认为口才极佳的官员,其实也未必名副其实。如果你多跟他相处几天,说不定就发现,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翻来复去就是那几个“关键词”,内容其实都差不多,如此重复“演讲”,当然可以“脱口秀”了。我曾经短暂地执教于讲台,知道讲课时重复上节课的内容是件很轻松的事。所以,口才,还存在水分呢,如果仅凭一时一地的印象而轻易下结论,就完全有可能把癞蛤蟆当成千里马。